那時的流浪。外派工作生涯之上半場 (2005~2010)@馬來西亞

2018年初時寫過一篇關於外派馬來西亞的記錄:外派馬來西亞。生活經驗分享,我從部落格後台看到這篇文累積了上千次的瀏覽次數,外派越南那篇:外派越南的生活。如果妳準備跟隨先生來越南工作~,更是有二千多筆瀏覽次數,無論是趁年輕累積經驗或是期待更高的薪資收入,大家對外派海外都很有憧憬,近幾年外派東南亞是比較夯的,中國大陸物價越來越高,外派即使薪資高於台灣,但月結算下來未必能存到錢。

不過,海外工作未必只單看薪資高(如果真的有高的話,其實綜合評估下來未必~),最重要的是以人生經歷、工作經驗、生活體驗、未來發展等等來考量的。


這篇是來記錄佔我人生外派工作生涯非常重要、具備多個人生轉捩點的馬來西亞,2005~2010年期間,前後約六年時間。是在我從二字頭跨到三字頭的階段。

其實我一直遲遲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寫這篇,實在是千頭萬緒,簡單的來說,若是沒有經歷在馬來西亞的六年,就沒有現在的我。無論是在工作上、生活經歷或是人生觀。

人生一路從20歲走到30歲,在從30歲到40歲,走的路途中多是披荊斬棘,往往在經歷後才懂得那段路是必經之路,沒有走過,不會到現在這裡~


2004年我在中國海南剛開始「導向正途」(水產相關產業工作),感謝公司給予新人舞台,基本上在水產業工作的女生是少數,正因為是菜鳥,所以即使是工作範圍外的事情,只要主管交辦,也盡量完成,對我來說,這就是菜鳥的學習階段,也因此正職是實驗室品保,也跟著學接待國外客人,如何跟客人介紹工廠、生產流程、品管系統、質量管理系統等等,當然身為外派人員,也必須要有適應當地生活、知道哪裡可以走跳吃喝的技能,那時候年輕,這些都是新鮮的外地生活。

有次主管派我去馬來西亞工廠學習,短短的一個多月讓我第一次接觸馬來文化、回教文化,也因為這次的學習機會,在我回海南工作後,之後馬來西亞廠需要人力時,當時的總經理就請我去馬來西亞廠工作,當時我倒是想去馬來西亞工作剛好可以練習英文,而且之前去學習時的經驗也不錯,所以很快地就答應了。

這個答應開啟了我在馬來西亞生活的第一階段的人生體驗,嗯,總共有三段喔~


第一階段:

剛來馬來西亞工廠工作初期,由於工作環境及內容都是延續之前在中國的經驗及知識,所以工作本身倒是不難適應,除此之外的生活、環境都是不熟悉的,剛開始有許多要克服的事情,主要是語言,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個民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官方語言是馬來文,再來就是英文,華人講的方言主要有福建話、潮洲話、廣東話、華語,印度人當然就是印度話了。

馬來西亞的工廠當然以馬來人為多,但我們工廠因為倚賴勞工,馬來西亞當地的馬來人不適任我們這種冷凍水產工廠的長時間工作,加上又需要高效率的產出,所以工廠從越南引進勞工,也因此我們工廠的工人有90%都是來自越南,而我的越南話也是第一次在這裡學到的,呵呵~(千金難買早知道,誰會預料幾年後的現在我會來到越南工作~所以大家要活在當下,把握機會學習~)

此外,我們工廠的主要管理職務多是華人擔任,總經理也是華人,因此大家說華語也通,跟管理職位的馬來人就說馬來話及英語。而印度人在我們工廠只有零星一兩位而已。這樣的工作環境造就了必須盡量去學習尊重大家的文化,馬來人的回教文化、華人的拿香拜佛文化、越南人的越南文化等等,我是全廠唯一台灣人,當然歸類在華人文化裡囉~

多文化、多語言的工作環境,大家必須要具備高EQ,互相尊重,你覺得很奇怪的事情,對他來說其實沒什麼。最重要的是,這裡是馬來西亞,是馬來人掌權的國家,是回教國家,不管我們是哪裡人,都要按照馬來人的規矩來走。所以認識回教就是外派馬來西亞的第一個課題,我很幸運,一起工作的幾位馬來同學都是相近年齡的,思想也相近容易溝通,華人同事也是多是年輕人,幫助我很快融入也了解到回教文化,當然馬來話是一定要學幾句的啦~

學習當地語言更容易融入當地人文生活,對於工作上與同事溝通有相當大的助益的。

生活上適應了、融入了,平時就得多多學習當地語言了,馬來西亞雖然英語也通,但大多數人還是講馬來話的,除非你的工作圈生活圈都是華人,但我想這應該不多吧~

馬來西亞無論是馬來人、印度人、華人都很樂觀,特別是馬來人,是很熱情的,不認識的人也可以聊得很開心,談話中總是夾雜著哈哈哈~只要有誰結婚就熱情邀約你去參加,或是參加聚會等等。這樣的樂觀態度可以從談話中感受到,無論講什麼,句尾總是語調上揚,什麼什麼der~OK la!~

不過其實許多事情本身是嚴肅的,但他們總是輕鬆講,可能加點語助詞或是幽默回應,或許總是覺得要遵守既定規則的台灣人會覺得他們鬆鬆散散的,但這就是不同民族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表現,這樣的表現是日積月累的,因為這是個多文化的國家,你嚴肅,他覺得你不好溝通,你輕鬆,他覺得你不認真。。。長久下來的多文化磨合了彼此的溝通模式,我覺得這很不容易,因為需要互相尊重~

然而這樣的尊重往往得先學習如何寬容對待他人,畢竟這裡是多民族的國家,況且主要是以馬來人為主的國家,無論政治上、經濟上、社會結構上,都是以馬來政府來主導的。

崔西碎碎唸:常常看到台灣人都要海外工作了,還要帶著台灣人思維去看世界,如此往往只會限制自己的眼界,總是覺得人家怎麼這樣做、不那樣做的,這樣不但不易融入當地生活,卻也容易把自己與其他當地同事、生活圈隔離開,既然來到海外、別的國家了,工作上秉持專業精神,生活上就放輕鬆地五感大開去體驗吧~

在馬來西亞的第一個階段是我真正學習到「職場」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之前在中國、台灣都沒有從工作中學到什麼?

這麼說好了,因為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之故,工作上待人處事絕對跟單一民族的台灣或中國不同,同一句話講出來,每個民族接受的訊息未必是一樣的,所以也就如之前所說,大家的EQ都相當高,原則上就是以討論事情本質為主,大家共同討論達到最終的目標/結論。討論完後大家依舊lalala der~開心過生活~

隨著年紀的虛長,逐漸會退去年輕稚嫩的直線思維,慢慢了解為什麼這位主管要這樣解決問題,原來那個部門跟這個部門有心結,所以業務部門跟品保部門的溝通模式是這樣的。。。諸如此類的職場生存之道,從中國模式跨越到馬來西亞模式,那時的我好像突然開竅了般,喔~原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啊~嗯~說話還是要先經過大腦先想想才講~

因為,同一句話講出來,每個民族接受的訊息未必是一樣的~

除了職場生存之道外,讓我開竅的還有一件事,這件事更是影響我後來對工作的態度。

那時馬來西亞工廠的總經理是馬來西亞華僑,曾在台灣念書,後來因緣際會認識我們台灣公司的老闆股東,所以回來馬來西亞開設這間工廠,這位總經理是很典型的馬來西亞華人態度,早期的馬來西亞華人祖先多是從中國大陸渡海過來的,生活困苦,居住在一般的鄉鎮小村,華人大多沒什麼經濟條件,就是憑著過往的生活經驗及就地取材的本事,貧苦地生活,許多華人小孩大多從小就要幫忙家裡做事,很多都是父母出門工作,小孩們就自己在家或是有鄰居幫忙看著,大一點的小孩就去打零工,可能是去橡膠園收膠或是一些簡單的零工。在這樣的時代生長的小孩都很堅強、不認輸、求生意志很高,期待著出頭天的機會,有機會出國唸書一定去,早期華人小孩念完華中就去台灣繼續升學,我記得我念書時常見馬來西亞華僑、印尼華僑的學生。

而當時工廠的總經理就是在這樣背景下長大的,工廠的銷售業務主要是由他負責,冷凍水產品大多是做外銷出口到歐美國家,舉凡各大國際水產展這樣可以推銷產品的機會的,他都不會放過,絕對親自到場,即使他的英語不是太好,但憑藉著他堅定的意志及亟欲銷售的決心,即使常常需要跟客戶畫大餅、無中生有(誤!),即使明知客戶沒興趣,也要厚臉皮地去推銷。。。任何可能獲得客戶訂單的機會都不會放過~

撇開他的銷售技巧及方式,深深影響到我的是他對銷售的決心及不放過任何機會的態度,讓我見識到,「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去努力!」

因為如果不努力不爭取,工廠就沒有訂單,那整個工廠的生存就有問題,一二百個員工的生計就面臨困難。努力了爭取了,至少還有機會,訂單是談出來的,訂單拿到了,後面的事情再說~

我想每個企業的老闆每天都會面對這樣的挑戰,「不做不行!」、「員工的薪水從哪來?」這些每天都存在的壓力並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小職員可以體會的,但是態度我們可以學習。


第二階段:

在原本的工廠工作了將近兩年,感覺是不是應該自己出去闖闖?加上其實在那裏工作的不是很開心,所以就離職了。但我沒有回台灣,因為,那時候台灣的工作沒有適合的,畢竟我熟悉的工作領域在台灣已經是夕陽產業,哪有什麼水產加工業?這些傳統產業大多已轉移到海外,繼續待在原產業的話,東南亞或中國還是首選。

當時透過認識的朋友引薦到其他馬來西亞當地的冷凍廠工作,地點是在東馬,也就是沙巴州,之前的工廠是在西馬,讓我有機會到東馬見識見識。

東馬跟西馬是兩個大陸板塊,當然可以搭船到,但大部分還是搭飛機比較快,約二個半小時到,當時馬來西亞正興起的AirAsia廉價航空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提供馬來西亞人民「人人都能飛Everyone can fly!」的夢想!

其實很多居住在西馬的馬來西亞人都沒去過東馬,之前在外派馬來西亞那篇有提過,馬來西亞的各州都有各自的州長,東馬也是,而且當時從西馬到東馬下飛機後,還要另外蓋簽證,進東馬是另一個章,一樣蓋在簽證/護照上,當時的馬來西亞簽證上有註明此簽證可以進入馬來半島及東馬的字樣。即使是馬來西亞人也必須要用護照進入東馬喔~後來就不用了,用馬來西亞國民的ID卡就可以了。

身在水產加工業的我,當時東馬的沙巴沿海一帶具有豐富的海產品,因為水質乾淨,也有許多養殖場,不過具規模的冷凍加工廠倒是不多,大多是小型傳統加工廠,就像台灣早期的加工廠那樣,鄰近港口搭建個簡單的小工廠來做冷凍加工那樣。我陸續在兩間小工廠工作,也藉此了解到有許多國際水產品買手都很愛來東馬採購,甚至直接跟工廠包線生產,這裡是產地,一手原料、第一手價格,就地生產,成本最低。許多西馬的水產品也多從東馬船運過去。

因此也讓我對國際水產業有更多面的認識,從課本上的傳統加工業到實際的水產採購加工,比在學校學的還真實,學到不是理論,是活生生的水產交易生態。

然而在東馬讓我學習到的是「簡單過生活」,東馬的生活方式很簡單,因為這裡地方大,人口也不太多,除了沙巴的亞庇市Kota Kinabalu比較熱鬧,有大型購物商場外,山打根還好,而我所居住的斗湖也是還好,沒什麼購物商場,最多就是一般排樓商店,建築物也以兩三層樓為主,新建築物很少,大多是年代久遠的老建築物了。基本上生活很悠閒,早茶、吃麵、工作、上學、市場、買彩券。。。這樣簡單的生活步調。有些生活記錄也簡單在之前的文章有寫到。

剛到沙巴我是住在斗湖,這是一個很悠閒的小城鎮,還好有機場可以飛到吉隆坡跟亞庇,這城市當時只有幾間飯店,都是大概二三星級的飯店,通常我們看飯店哪間好,就看日本人住哪間,哈哈~選擇很少,所以他們就只住市中心的那一間。這裡的老人,其實就是大叔大伯啦!最喜歡早上去茶室吃早餐,邊吃早餐邊開始一天的工作,或是慢慢看報紙、聊天,我很喜歡這樣的氛圍,特別是早上就有雲吞面吃,配上東馬的teh C,嗯~美味!常常想起時,就想找機會再回去吃,再感受那樣的悠閒~

後來從斗湖轉到先本那Semporna,也就是靠近潛水勝地Sipadan的那個小鎮,喔,也就是好多年前有發生海盜擄人殺害的那個小鎮~~

不過呢,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因為那是之後好多年才發生的事件,我在那裡的時候只有聽說過以前海盜盛行時會上岸來搶奪財物的事情。那裡有許多沒有身分證的難民,可能父母來自菲律賓、印尼,在此生下的小孩無法取得身分証明,不過,他們自得其樂,自有一個小村落,算是馬來西亞三不管地帶,只要他們不鬧事就好。

崔西碎碎唸:這群沒有身分證的民族被稱為芭蕉人,曾經親身走進他們建在海上的家,整村人大大小小都很開心,他們大概是天生的「魚人」,小小朋友只要跳進水裡就會游水,其實他們常常這樣下海抓魚或是採取海菜之類的,先本那海邊的露天小魚市,那裡大部分的魚貨品都是從那邊的海域抓來的,那時最常見的就是一些小魚、烏賊、還有我們看來很高檔的海葡萄,重點是價格相當便宜,常常一大袋海葡萄才賣馬幣幾塊錢,大概也就台幣幾十塊錢,新鮮又便宜!註:海葡萄只能生長在天然無污染的海域裡,平時我們在台灣吃到的海葡萄多是人工養殖的,先本那的可是純天然的呢!

我不是住在先本那市區,當時我是為一間蝦養殖場工作,養殖場要在場內蓋個小型加工廠,主要幫他們籌備加工廠生產所需的工器具、人員訓練、品保相關文件等。所以基本上我就是住在養殖場裡,這大概也是我外派生涯中吃住最慘澹的一段了,但卻是生活最簡單的一段時光了,也因此學習到「簡單過生活」的真諦~

「簡單過生活」,講是很容易,但要簡單到什麼程度,其實說白了,沒有經歷過繁華,怎會懷念?

當處於「有就是多」的情況下,其實人對物欲的需求是很低的,甚至是零,只要每天溫飽,過得心安理得,沒有天災人禍的,還有什麼好需求的呢?

這個階段真的是很寶貴的人生體驗,畢竟能在先本那生活的台灣人也不多吧?不是去旅遊的那種喔~我記得那時候只要有機會出街(真的是出街,因為我住在叢林裡裡裡裡的郊區,開車出街至少要半小時),就會到先本那的市中心,其實也就是有加油站、茶室、餐館、賣手機電話儲值卡的小街排樓,這就是最熱鬧的地方了。這裡有兩三家華人茶室跟餐館有好喝的奶茶跟好吃的海鮮炒麵及快炒,真的很好吃~不是因為沒什麼選擇啦,是真的好吃的那種~

在沙巴的時間大概半年多吧,時間不長,但已經夠我一生回憶了~現在要我再去那裡生活,基於治安考量,我應該沒有當時的勇氣了~不過有機會打算帶我家三兄弟一起去體驗簡單過生活的氛圍~想多了解我在馬來西亞的生活記事,請看這裡


中場休息:

在東馬待了半年多後,生活上經歷了一些人生變動,轉換心情的同時,回到台灣,這段期間大概是我出社會後以來覺得人生過的最無力的一段時間。

或許曾經外派海外工作多年的人能夠多少體會這樣的心情,當工作上手順利時,若是工作本身不需要常出差,那大概就是長時間得待在工廠裡,日子久了心就疲乏了,也許一開始是單身,慢慢轉變成自己的小家庭,也許是還是獨身一人隻身外派,不管如何,有時候就會有種:「是不是該回台灣?」的念頭,很多時候都只是想想,但更多時候是,想回去也回不了的情況。

從馬來西亞回到台灣的那段期間,一邊調整心態,一邊找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台灣工作機會,如果選擇留在台灣,那肯定得轉換產業,畢竟台灣哪有什麼水產加工業,環境也不是太好,所以就是選擇適合的職務,但外派人員的海外工作實在很難說專業,其實大部分外派人員,特別是在傳統產業,外派人員大多接觸面向廣,主要是協助管理、作為台灣公司與當地公司的溝通橋樑(也就是一般從儲備幹部做起的那種),或是監督財務相關的工作。也因此,工作時間久了,就學得如何管理當地員工,但這些都是因地制宜、因地而制的,可能只適用於當地,未必是可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技術、管理方式或模式。

回到台灣,如果能延續海外工作經驗肯定是加分的,但如果無法呢?那只能另起爐灶了。這個時候過去在海外享有的薪資條件,肯定無法在台灣適用,往往得打好幾折,所以這就成了我之前說的,「想回去也回不了」的情況。

當時的我始終不想放棄自己的海外經驗,還是找尋是否有台灣公司在海外的工作機會,這就是一種對在台灣工作的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態,在台灣找不到可以接受的薪資工作,但其實內心又貪戀著台灣的人文溫暖,有一好無兩好~

這樣的心情在現在的台灣職場生態似乎依舊如此,導致出去的就回不來,沒出去的想出去,出不去的苦哈哈~

還好,我想我平時是有積點功德的,所以很幸運地,求到一間在馬來西亞設廠的台灣公司,因此我又有機會回到馬來西亞工作。


第三階段:

這次回到馬來西亞是個全新的工作環境,不再是水產業,而是嚴謹的藥廠,我以台灣人的優勢,加上過去在水產加工業,也就是食品業的品保經歷,得到台灣知名藥廠在馬來西亞海外廠的品保工作。雖然都是品保,但食品業跟製藥業就是不一樣,食品業的規範是高中等級,製藥業的規格是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等級,品保系統也就更嚴謹。

所以我必須從零開始學習,了解製藥的生產流程、品管標準、品保系統、藥業相關規範等等,喔,對了,這些從零開始的學習都是在英語環境下進行的,因為我在馬來西亞嘛!而且這次我是在首都吉隆坡周邊的工業區,這裡的員工大多是馬來西亞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只有零星幾位外國人,如台灣、印尼、菲律賓等等,大家都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可不是一般的勞工喔~製藥廠最重要的配方及可執行製藥生產的執照,所以藥廠必須有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師,畢竟藥也是管制品,不是隨便東湊西湊的原料就可以生產的,攸關人生性命啊!

在藥廠工作的階段,我才真正認識到當地馬來西亞人的生活、思考邏輯、日常生活,因為接觸的人事物都與以往水產業不同,以前在冷凍加工廠接觸的是知識水平不高、靠勞力工作的操作工,現在接觸的多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或是高知識水平的藥師,雖然大家年紀差距不是太大,大概介於3~6歲之間,但說實話,馬來西亞年輕人在學校都是以英語取得知識,對於英語的應用相當熟練,隨時切換英語、華語、馬來語頻道都沒問題,但我的英語只是書本上有限的詞彙,很難應用到生活及工作上啊!

因此除了加強馬來語外,英語也是必須的,在藥廠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馬來話跟英語真的進步很多,工作本身倒是不難,多花時間去了解,肯定有回報的。

其實藥廠的工作是很單純的,打卡上下班超準時,感覺就像在學校般的規律行程,當時住在工廠提供的宿舍,也是第一次跟其他人合住一房,除了省錢,倒也方便,工廠還有交通車,就跟上下學一樣了,哈哈哈~

第三階段的馬來西亞人生體驗讓我學習到,「該說不就要說」~(這是什麼體驗啊?!)

在應徵這工作時就知道藥廠預計在越南設立分廠,所以我就是未來會派到越南分廠擔任品保的幹部,先到馬來西亞廠訓練,待越南工廠蓋好就會過去越南。

也因此,馬來西亞廠的同事都以這樣的態度對待,我就先在這裡受訓的,未來要去越南廠的。原本說越南廠在一年後就會蓋好,可是工程遲遲延宕,一直到兩年半後才真的轉調到越南,我也真的從馬來西亞來到越南胡志明市的籌備辦公室上班。我記得是在2010年6月調過來的,初期籌備辦公室兼越南銷售辦公室是在第七郡富美興的某一間透天民宅裡,公司就租了一整棟當辦事處兼宿舍,我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熟悉胡志明市。

這段期間就是開始建立越南的品保及品管文件,徵人訓練,基本上也就是熟悉越南的人事物,這樣過了三個多月,我跟另一位同樣是調來的台灣同事發現,我們雖然名為從馬來西亞廠外調越南廠,但薪水卻還是跟在馬來西亞一樣,向主管反應後,得到的回應是:「之前就已經跟你們說是在越南工作的,不是外派也不是出差,是在越南廠上班的員工。」

嗯,這個回答或許對沒被外派過的馬來西亞廠員工來說是OK的,但對我這樣的外派老鳥來說,這豈不是壓榨?而且外國人在越南工作領有工作證,每年需要繳稅,這稅率相當高,甚至會查看每年實際待在越南的天數是否符合最低規定(好像是至少要183天的樣子),如果不滿天數,稅率更高,詳細我不是那麼清楚,不過大致是這樣,然而最扯的是,公司居然要我們自己負擔這個稅,試算下來,那我們的薪資不就差不多沒了,最後平均每個月領的薪資根本少到我們可以回台灣上班了吧!

實在太不合理!!!跟主管反應幾次後,得到的回應都差不多,看來不能跟錢過不去,因此我已經開始另尋其職了~

後來的故事可想而知就是資方不爽,勞方心裡得到平衡~畢竟人家付了兩年多的薪水給我,我卻這樣回報人家,況且藥廠公司有規定,離職後兩年內不得從事相同工作性質的藥廠工作,還好我之後也沒在製藥業,也多少減輕心中的愧咎。

不過,這次遇到的是外派人員真正要care的薪資福利問題,不管去哪個國家外派,都要先把薪資福利先談好,免得大張旗鼓把頭洗下去了,結果來後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這也是人生體驗,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取的心裡的平衡,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在拼,很多時候當然難免有些犧牲,但,人生嘛!無時無刻都需要取捨,想吃雞排想喝珍奶,又想減肥,當然是不可能稱心如意的囉!


從20跨到30歲的這三段寶貴的馬來西亞人生經歷,雖然只有六年,但這段期間獲得的人生種種酸甜苦辣滋味,成為我往後生活的養分,如果沒有經過這段在馬來西亞生活的過程,我未必是現在的我,或許現在也不會在越南,更未必能夠擁有現在所有的一切~

人生很多時候就像一部列車,列車有好幾節車廂,每次停站都有人上車下車,同一個車廂的人一起共同走過某段時間某段路程,到下一站,有人下車,又有其他人上車,這樣不斷地重複進行,直到列車抵達終點站,全列車的人一起下車。

在列車上的人們就像不斷地堆積記憶,我們就像從第一站搭到終點站的人,人生中不斷地累積每段生活經歷、不斷地取得、不斷地捨去,車廂不能太滿,滿到爆車廂的人會很無法好好呼吸,車廂沒人上車,生活太乏味、太空白,人沒有堆積,怎麼是生活?

我很幸運地在這個人生階段裡認識許多真心相待的朋友,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人生智慧,特別是在馬來西亞時,多民族的衝擊、多語言的激盪、多文化的磨合,都是因為在這裡工作所取得的,所以想說用文字記錄下來,分享給未來可能在馬來西亞工作或是生活的大家~

那時的流浪。外派工作生涯之上半場 (2005~2010)@馬來西亞” 有 1 則迴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